网站地图 - 演讲稿网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演讲稿大全 > 经典演讲稿 > 正文

叶朗: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

来源:演讲稿网整理 编辑:演讲稿网 时间:2018-04-21
导读:叶朗: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人生境界,审美,一个人

 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

  ——叶朗教授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——

  思想者小传

  叶朗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。兼任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、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,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。原北大哲学系、艺术学系和宗教学系主任,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原理、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。著有《美学原理》、《中国美学史大纲》、《中国小说美学》、《现代美学体系》等。

我今天要谈的是“人生境界”的问题,在谈这个问题之前,我想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来开始这个讲座。

这个问题就是:我国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。过去有一种提法,说大学的作用就是传授知识,研究高科技,为市场经济服务,由此来考量大学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。这种提法显然是片面的。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,同时,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,使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,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,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、涵养自己的气质,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。

  什么是人生境界

“境界”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,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,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。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。

“境界”这个概念有好几种不同的含义。最早的“境界”是国土的意思。到了中国文化的环境当中,“境界”这个概念,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含义:一是指学问、事业的阶段、品位;二是指审美对象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向;三是指人的精神境界、心灵境界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境界,今天讲的“境界”就是这个含义。

人生境界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。冯友兰先生认为: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。冯先生在他的很多著作中,对人生境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。冯先生说,从表面上看,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,但是,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,因为,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。人和动物不同,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有所了解,同时,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知觉到,自己在做某一件事,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,就是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。

宇宙间的事物,本来是没有意义的,但有了人的觉解就有意义了。宋代哲学家朱熹,引用一句诗说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长如夜”,这句诗中的孔子,可以作为人的代表,意思就是说:没有人的宇宙,只是一个浑沌,一个无明的宇宙,对每一个人来说,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,宇宙人生对于他的意义也不同,这种宇宙人生的意义也就构成了每一个人不同的境界。

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,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觉,这件事对于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意义。冯友兰举例子说:两个人同时去游一座名山,一个是地质学家,他在山里面看到的是某种地质构造;另外一个是历史学家,他在这个山里头看到的是某些历史的遗迹。因此,同样是一座山,对这两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。

北大哲学系的张世英先生,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人生境界的问题。张先生用王阳明说的“人心一点灵明”来说明人生境界。张先生说,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这一点灵明,正是这点灵明,照亮了人生活的世界,于是,世界有了意义,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,动物没有自己的世界。张先生的这个说法和冯先生的说法非常相似,但是张先生对境界的论述也有一些和冯先生不同的地方,有一些是冯先生没有谈到的地方,我觉得至少有三点:

一、冯先生说的境界,完全是理性层面的东西。而张先生所说的境界,并不限于主观的觉解,他认为,每个人的境界都是由天地万物的无穷关联形成的,这些关联是每一个人形成自己境界的客观因素。所以他说:境界乃是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时代条件下,一定的文化背景下,一定的社会体制下,在某些个人的具体遭遇下,所长期沉积铸造起来的一种生活心态和生活方式。也可以说,境界是无穷的客观关联的内在化,这种内在化的东西,又指引着一个人的各种社会行为的选择,包括他爱好的风格。从张先生的论述可以看出,他理解的境界,是人精神世界的整体,并不限于理性的层面。同时,他比较重视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。

责任编辑:演讲稿网

网友评论:

南无阿弥陀佛-南无观世音菩萨-南无地藏王菩萨-南无文殊菩萨-南无阿弥陀佛
Copyright © 2001-2018 演讲稿网 版权所有
技术支持黑区技术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