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毛泽东学写讲话稿(2)
使用过渡设问,密切讲话内容之间的联系。毛泽东在讲到第一个问题时指出:几十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屡次失败了,现在要来一个转变,“那么,现在已经转变了没有呢?没有。这一个转变,现在还没有到来,现在我们还没有胜利。但是胜利是可以争取到来的。抗日战争就要努力达到这个由失败到胜利的转变点。”他又讲:“孙中山先生远在五四运动以前,就是当时政府的叛徒,他反对了清朝政府,并且推翻了清朝政府。他做的对不对呢?我以为是很对的。”他为此进一步说明:“因为他所反对的不是反抗帝国主义的政府,而是勾结帝国主义的政府,不是革命的政府,而是压迫革命的政府。”仔细揣摩就会感到,不用“那么,现在已经转变了没有呢?”和“他做的对不对呢?”讲话也能说得通,然而会显得比较沉闷,内容会有些生硬。使用设问后,巧妙地实现了前后内容的衔接过渡,讲话有了更多节奏变化,增添许多生动色彩。
使用重叠设问,加强语言力量。例如,在阐述中国革命对象和性质时,毛泽东连续使用了几组重叠设问:“中国的革命,它反对的是什么东西?革命的对象是什么呢?大家知道,一个是帝国主义,一个是封建主义……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?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?就是中国的老百姓……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?我们现在干的是什么革命呢?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,我们所做的一切,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。”这些重叠设问,前后两问内容相同,答案却只有一个。然而,由于使用重叠设问手法,语言分量大增。
颠倒问答顺序,即将设问句的语序改为先答后问。在讲到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毛泽东说:“你们看,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,这不是胜利了吗?”讲到延安青年运动时他说道:“今天到会的人,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,不论姓张姓李,是男是女,作工务农,大家都是一条心。这还不算全国的模范吗?”颠倒问答顺序,看似不合设问常规,却丝毫不妨碍语意表达,反而给人留下更突出的印象。
相关文章:
相关推荐:
网友评论: